一、公司基本情况
安徽水安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源起于1952年为响应毛主席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”伟大号召,而奔赴治淮战场解放军水利工程一师。70余年来,公司弘扬伟大治淮精神,秉承“建一流工程 创最佳效益”宗旨,立足江淮、服务全国、走向世界,位居安徽省企业100强、建筑业50强,连续4年蝉联安徽省优秀建筑业企业,始终位于第一梯队。
公司现具有“双特六甲双壹级”资质(水利水电、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,市政行业、建筑行业、水库枢纽、引调水、灌溉排涝设计甲级、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专项甲级资质,市政公用、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),拥有各类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3000人,其中高级职称300余人、中级职称700余人,注册一、二级建造师900余人,年施工能力超100亿元,带动就业人口近4万人。
公司以施工总承包为主业,具备投资建设、设计咨询、运维检测、智造物流、国际业务等全产业链一体化建造服务能力,经营布局涵盖水利、市政、房建、交通等全领域和现代灌区改造、城市更新、高速公路特许经营等“投建营一体化”新领域,累计荣获鲁班奖5项、国家优质工程奖5项、大禹奖6项、詹天佑奖2项、安装之星3项、市政工程最高质量水平评价3项、黄山杯等省市优质工程奖170余项。
二、新质生产力建设情况
近年来,公司推动大数据、BIM+、数字化、人工智能、5G等与建筑业深度融合,新质生产力建设取得积极进展。
(一)依托团队平台,强化科技创新。一方面,依托公司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平台,打造专业团队,专注工程前沿技术和方法的研究,年度开展企业级科技创新立项100余项,累计获批住建厅、交通厅科技立项14项。另一方面,利用信息化系统建立技术知识库,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资源共享和管理,为企业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。公司2024年归集研发费用增长至1.37亿元、研发强度增长至1.4%。截至目前,已累计获得科技进步奖23项;获得授权专利170项,其中发明专利32项;获得省部级施工工法106部;拥有软件著作权5项;主参编技术标准18部。
(二)推进校企合作,发展协同创新。公司长期与高校建立技术交流与项目合作,累计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38项,依据背景工程,深挖机理研究、解决工程实际问题,申报科技成果并推广应用。2023年与合肥工业大学合作申报“沿江大型水工建筑物复杂地基处理及基础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”获得中国施工企业协会工程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;2024年合作申报“易滑库岸边坡变形稳定分析与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”获得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;2024年与三峡大学合作开发智能检测系统,申报软件著作权“升金湖泵站工程大体积混凝土单元工程质量评价系统”,在项目应用效果良好。
(三)智能制造赋能,设备转型升级。传统产业改造升级,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。安徽水安智造科技公司通过厂房改造扩建、引进智能化生产设备,实现由传统金结制作向智能化、数字化转型升级,并于近期与安徽工程大学共同签署《大型钢构件自动化焊接及应力变形控制技术研究》产学研合作协议。此次合作,将依托安徽工程大学在焊接机器人系统、智能焊接装夹系统、振动时效设备等领域的深厚积累,以制作项目为实践载体,共同攻关,提升智能自动化水平。
(四)推动智慧设计,提升设计水平。综合设计院主动适应设计行业的快速发展,致力于提升全体设计人员对新技术、新理念的敏锐度和学习能力,紧跟科技发展新趋势,深入研究BIM与AI设计相结合的新领域:AI辅助施工场地规划、AI智能构件搜索、AI辅助BIM审图、AI辅助机电设计以及AI云渲染BIM三维效果图等。已荣获BIM类奖项24项。
(五)建设智慧工地,引领绿色建造。公司在“智慧工地”建设方面已作出一定成绩,6个项目被安徽省住建厅列为“智慧工地”试点项目。“智慧工地”项目为工程相关方提供信息化监管手段,为施工企业提供信息化管理支撑,为建筑工人提供技术及安全保障。基于智慧城市云平台,利用物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5G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提供智慧工地应用,包括六个主要板块:人员管理、材料管理、机械管理、施工场地管理、质量管理、安全管理。随着未来的业务发展,将提供更多的项目模块。公司参建的临淮岗复线船闸项目建立基于BIM(建筑信息模型)和GIS(地理信息系统)的船闸智慧化建设管理平台,以全生命周期BIM平台和智慧船闸施工调度云中心为核心,实施智慧建造、智慧检测、智慧管理,“船闸工程智慧化建设管理关键技术研究”获得安徽省航海学会交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。
三、下一步工作安排
当前,对比行业先进企业,公司新质生产力建设还存在一定差距:一是公司水利工程数字化进程略显落后,智慧工地建设及智慧运维发展较慢;二是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不足;三是高端技术人才短缺,科技创新驱动能力亟待提升。
下一步,公司将主动对标提升,聚焦科技创新、行业发展趋势和前沿,推动施工、设计、咨询、智造、检测、运维、商贸转型升级、创新发展,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,保障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。为此,将抓好以下工作重点:
一是完善管理机制。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管理体系,明确部门、岗位创新责任,强化创新保障。持续加大研发投入,提升研发强度,强化自主创新能力,突出生产创新,凝练施工工法、专利及科技进步奖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,加速科技成果转化。
二是健全平台队伍。进一步完善创新创建创优平台建设,充分发挥技术中心作用,统筹公司内部研发力量与外部科研机构、设计院所、高等院校以及先进企业等的合作,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、深度,引进高素质科技人才,培养一批实用型、创造型高素质技术人才,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撑。
三是强化智慧赋能。综合运用BIM、AI等新技术,提升智慧工地、智能监测等系统平台智能化水平,强化项目管理效能。进一步做实BIM应用,搭建BIM平台,实现项目进度可视化,提升项目管理的精细化程度。依托智造科技公司,加强智慧水利与数字孪生技术的研究和创新,开发或引进智慧软硬件,推动智慧水利运营发展,强化水利全产业链的运维能力。
四是推动数字转型。加强与互联网科技公司、软件开发商沟通联系,加大信息化系统建设力度,提升数字化水平。建立项目信息数据库,通过自主开发或引入第三方软件,研究业财一体化深度融合,提升数据的有效性、及时性,确保项目进度可控、业财匹配、流程合规。探索共同开发和推广工程数智化解决方案。通过共享数据、协同工作,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数智化管理。